2025年7月,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席卷上海,街头行人纷纷躲雨避风。然而,在徐汇区永康路的一家不起眼的咖啡店门口,却出现了令人咋舌的一幕——数十人撑着伞、披着雨衣配资股网,甚至直接冒雨排成长队,只为品尝一杯号称“零下80度”的冰滴咖啡。这杯售价38元、需在40秒内一饮而尽的“极冷咖啡”,不仅成了社交平台上的新晋顶流,也再次刷新了人们对“咖啡经济”的认知边界。
据目击者描述,当天下午,尽管天空倾盆大雨,但这家名为“Cryo Café”的咖啡店门前依然人流不断,队伍从店门口一直延伸到街角。有人拎着包匆匆赶来,有人边打电话边看手机定位确认位置,还有家长带着孩子专门来打卡体验。一位刚喝完咖啡的顾客笑着说:“虽然外面下着雨,但喝下去那股清凉劲儿,瞬间就上头了!而且杯子还能带走,感觉挺值。”
店内工作人员表示,这种场面早已见怪不怪。店长透露:“我们日均销量最低也有500杯,节假日甚至能达到800杯以上。”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需求,店铺已经进行了三次制冷设备扩容,目前使用的是工业级液氮冷冻系统,确保每一杯咖啡都能达到-80℃的“极冻口感”。
展开剩余76%所谓“零下80度咖啡”,并非指咖啡本身的温度是-80℃,而是通过特殊的液氮急速冷冻技术,将萃取后的浓缩咖啡迅速降温至接近-80℃的状态,并以特制玻璃杯盛装,确保饮品在最佳风味区间内被快速饮用。饮用方式也非常讲究:
•限时40秒:必须在40秒内一口喝完;
•定制玻璃杯:杯子采用耐极端温差材料制成,饮用后可带走作为纪念品(单个成本约26元);
•口感独特:入口瞬间如冰淇淋般冰凉,随后融化为顺滑浓郁的咖啡香,层次分明。
这种“科技+味觉”的双重冲击,正是吸引年轻人趋之若鹜的核心原因。
这杯看似普通的咖啡,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引爆社交媒体,甚至引发“排队狂潮”?其背后,折射出的是一场关于消费心理、品牌营销与城市文化的深层变革。
1. 猎奇心理驱动:谁不想尝一口“黑科技”?现代消费者尤其是Z世代,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。当“零下80度”这样带有强烈视觉和感官冲击力的标签出现时,很容易激发人们的探索欲和分享欲。
2. 社交货币属性:打卡即内容在短视频时代,一杯有话题、有仪式感、有颜值的咖啡,就是一条天然的内容素材。无论是拍摄排队场景、倒咖啡的烟雾特效,还是喝完后夸张的表情反应,都具备强烈的传播属性。
3. 情绪价值释放:用一杯咖啡治愈一天疲惫在高压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,人们越来越愿意为“情绪价值”买单。哪怕只是短暂的清凉与刺激,也能成为日常生活的“小确幸”。
4. 品牌运营策略:精准定位+极致体验该店采取“限量供应+限定时间+可收藏周边”的策略,既制造稀缺感,又提升用户粘性。同时,门店选址位于上海潮流地标永康路,精准覆盖年轻消费群体。
近年来,类似“零下80度咖啡”这样的“现象级爆品”层出不穷,从“脏脏包”“奶茶火锅”到“会冒烟的甜品”,每一次都掀起一波热潮。但真正能从“一时火爆”走向“持续盈利”的却寥寥无几。对于这类产品而言,最大的挑战在于:
•能否维持长期复购率;
•是否具备规模化复制能力;
•供应链和成本控制是否稳定;
•是否有足够的文化内涵支撑品牌升级。
不过,也有业内人士指出:“像这种以‘科技+美学’为核心的产品,只要持续创新,就有机会跳出‘昙花一现’的魔咒。”
“关键是要把‘爆款’变成‘品牌资产’。”
在上海这座兼具理性与浪漫的城市里,咖啡早已不只是提神饮品,它是一种生活方式,一种身份认同,也是一种情感寄托。而这杯“零下80度咖啡”,也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冰冷液体,它承载着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渴望、对个性表达的追求,以及对城市文化深深的热爱。暴雨可以打湿衣服,但浇不灭一颗想喝好咖啡的心;
排队或许漫长,但换来了一次难忘的味觉旅程;
一杯咖啡,也许短暂,但它带来的快乐,足以照亮一个平凡的午后。在这个夏天,
有人淋着雨排队喝咖啡,
有人举着手机记录生活,
而这座城市,
正因这些微小却鲜活的瞬间,
变得更加耀眼动人配资股网。
发布于:宁夏回族自治区盛宝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